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口腔科普 > 文章正文

颌骨囊肿病因及其临床表现

作者:王梦桢  来源:郑州南区口腔医院  时间:2020-12-05 14:45:58  阅读量:

      有的人因为口腔疾病会突然牙齿浮肿、伴随低烧症状,医院检查结果是颌骨囊肿,需要进行手术。不少人都没听过颌骨囊肿,今天
介绍一下颌骨囊肿以及临床表现。

一、什么是颌骨囊肿

      颌骨囊肿是指在颌骨内出现一含有液体的囊性肿物,逐步增大、颌骨膨胀破坏,据其发病原因可分为牙源性及非牙源性两大类,牙源性者即囊肿由成牙组织或牙演变而来;非牙源性囊肿则可由胚胎发育过程中残留于颌骨内的上皮发展形成,如面裂囊肿,亦可为损伤所致的血外渗性囊肿以及动脉瘤样骨囊肿等。

二、颌骨囊肿发病原因

(一)牙源性颌骨囊肿

      发生于颌骨而与成牙组织和牙有关。根据其来源不同,分为以下几种:

1、根尖囊肿:是由于根尖肉芽肿、慢性炎症的刺激,引起牙周膜内的上皮参残余增生。增生的上皮团中央发生变性与液化,周围组织液不断渗出,逐渐形成囊肿,故亦可称根尖周囊肿。

2、始基囊肿:发生于成釉器发育的早期阶段,牙釉质和牙本质形成之前,在炎症或损伤刺激后,成油器的星网状层发生变性,并有液体渗出,蓄积其中而形成囊肿。

3、含牙囊肿:又称滤泡囊肿,发生于牙冠或牙根形成之后,在缩余釉上皮与牙冠面之间出现液体渗出而形成含牙囊肿。可来自1个牙胚(含1个牙),也来自多个牙者。

4、牙源性角化囊肿:系来源于原始的牙胚或牙板残余,有人认为即始基囊肿。角化囊肿有典型的病理表现,囊壁的上皮及纤维包膜均较薄,在囊壁的纤维包膜内有时含有子囊(或称卫星囊腔)或上皮岛。囊内为白色或黄色的角化物或油脂样物。

(二)非牙源性囊肿

      是由胚胎发育过程中残留的上皮发展而来,故亦称非牙源性外胚叶上皮囊肿。

1、球上颌囊肿:发生于上颌侧切牙与尖牙之间,牙常被排挤而移位。X线片上显示囊肿阴影在牙根之间,而不在根尖部位。牙无龋坏变色,牙髓均有活力。

2、鼻腭囊肿:位于切牙管内或附近(来自切牙管残余上皮)。X线片上可见到切牙管扩大的囊肿阴影。

3、正中囊肿:位于切牙孔之后,腭中缝的任何部位。X线片上可见缝间有圆形囊肿阴影。亦可发生于下颌正中线处。

4、鼻唇囊肿:位于上唇底和鼻前庭内。可能来自鼻泪管上皮残余。囊肿在骨质的表面。X线片上骨质无破坏现象。在口腔前庭外侧可扪出囊肿的存在。     
 
三、颌骨囊肿的临床表现

      颌骨囊肿多发生在青壮年,可发生在颌骨的任何部位。根尖囊肿多发生在上下前牙。含牙囊肿多发生在下颌第三磨牙,上颌尖牙区也是好发部位。角化囊肿多发生在下颌第三磨牙及下颌升支部。含牙囊肿生长缓慢,初期无自觉症状,若继续生长,骨质逐渐向周围膨胀,则形成面部畸形。口内牙齿出现松动,移位倾斜。

临床表现包括:

1、颌骨进行性无痛性肿大,进展缓慢,多无自觉症状。

2、较大者扪诊有乒乓球样压弹感。

3、常有牙的病变(根端囊肿)或缺牙。

4、穿刺抽出草黄色液体,镜下可见胆固醇结晶。角化囊肿(颌骨囊肿的一种类型)的囊液为乳白色角化物或皮脂样物。

      颌骨囊肿早期没有明显表现,随着囊中不断发展,局部可能会出现膨隆,再发展下去因为压迫吸收骨壁会变薄,检查时会有乒乓球样感。通常颌骨囊肿可以通过拍X线平片、CT片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。确诊后需要通过颌面外科手术切除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【文章为科普用途,非宣传目的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,医疗内容请以医生诊断为准,部分配图来源互联网开放平台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】

看过本文的网友还看过:
推荐阅读
【微信扫一扫】 挂号/缴费/查询更快捷